同志們: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批示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狠抓落實,全面深化林業改革,創新林業體制機制,加快推進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充分發揮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強大功能,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下面,我講四個問題:
一、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改革發展,這方面的重要講話和批示指示達50多次,提出了許多重大戰略思想,豐富發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一是生態決定人類文明興衰的觀念。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科學論斷,深刻論述了生態與文明的關系,揭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生態建設的極端重要性。二是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念。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戰略思想,深刻論述了生態與生產力的內在關系,突出強調了自然生態在生產力系統中的重要作用。三是生態就是民生福祉的觀念。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生態與民生的關系,既是對生態產品的準確定位,又是對民生內涵的豐富發展。四是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的觀念。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的重要論述,科學闡述了自然生態系統各個組成部分的關系,明確指出了治理自然生態系統應堅持的基本原則。五是林業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這一重要論述把林業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賦予了林業部門前所未有的新使命。六是創新林業治理體系的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批示要求,全面深化林業改革,創新林業治理體系。這是對深化林業改革提出的總體要求,明確了林業改革的方向和目標。七是充分調動各方面造林育林護林積極性的觀念。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充分調動各方面造林育林護林積極性的重要指示,進一步明確了我國林業建設的指導方針、發展道路和工作重點。八是增強森林生態功能的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就綠水青山、退耕還林、保護天然林和維護水安全、生態安全作出了一系列深刻論述,并明確要求增強森林生態功能,充分體現了對森林生態功能的高度重視。九是科學造林綠化的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化只搞“奇花異草”不可持續,盲目引進也不一定適應,要探索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綠化之路。這是林業建設和國土綠化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原則。
各級林業部門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就是要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大力推進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建設,為服務大局、服務基層作出更大的貢獻。生態是林業多重屬性中的本質屬性,民生是我們黨執政過程中始終關注的根本問題;改善生態、改善民生是林業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的戰略大局與中心任務,也是世界各國著力解決的全球性重大問題。我們不能把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看成是簡單的宣傳口號,而要把它變成貫穿始終的發展理念,變成忠實踐行的自覺行動。7月22日,剛剛上任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長莫妮卡?巴布考察了我國庫布其沙漠。在看到億利資源集團治沙成果時,她表示,中國領導人提出的“生態、民生、經濟”平衡驅動可持續治沙戰略十分科學前瞻,對全世界很有借鑒意義,它會帶給世界更多的和平。這表明,國際社會對生態、民生都十分關注,不僅影響著人類可持續發展,而且影響著世界和平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改革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批示指示精神,內容十分豐富,內涵十分深刻,意義十分深遠,用這些重大戰略思想武裝全國林業干部職工頭腦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特別是今年4月4日他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每一個公民都要自覺履行法定植樹義務,各級領導干部更要身體力行,充分發揮全民綠化的制度優勢,因地制宜,科學種植,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增強生態功能,保護好每一寸綠色”。這一重要論斷,既是對我們的極大鼓舞和鞭策,也是對我們的殷切期望和要求,更是每一個務林人應當永遠牢記的職責和使命。國家林業局已將其作為機關干部職工的座右銘鐫刻在機關大樓大廳。各級林業部門和廣大干部職工都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廣泛宣傳、積極踐行,不斷推進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建設。
二、建立健全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林業制度,創新和完善生態林業民生林業治理體系
林業治理體系主要體現為林業體制機制、法律法規等各種制度安排。經過幾十年的實踐探索,我國林業制度逐步建立,林業治理體系初步形成。但是,與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要求相比,林業治理體系還不適應,有些方面還制約了林業發展。要按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要求,加快建立健全林業制度,力爭到2020年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林業制度。
(一)建立健全生態資源產權制度。對國土空間內的生態資源明確產權主體,確保生態資源的占有、使用、收益、處置做到權有其主、主有其利、利有其責。一是健全國家所有、中央政府行使所有權的生態資源產權制度。重點國有林區的生態資源歸中央政府所有,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履行出資人職責,由中央政府負責對林區內的山水林田湖等所有生態資源進行系統規劃和綜合治理,逐步實行管用分開,理順體制機制。二是健全國家所有、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權的生態資源產權制度。對國有林場、森林公園和絕大部分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沙漠公園,建立由國家所有、中央政府委托省級政府行使所有權并承擔主體責任、由地方政府分級管理的體制。三是健全集體所有、集體行使所有權和集體所有、個人行使承包權的生態資源產權制度。對承包經營的集體林,賦予農民對承包林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可對經營權實行依法有償流轉。
(二)建立健全生態資源監管制度。生態資源監管是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建立起所有權人和管理者相互獨立、相互配合、相互監督,統一行使生態資源用途管制職責的制度。一是健全生態資源法律制度。加快制修訂森林法、濕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明確所有者權利,規范管理者權力,細化落實用途管制范圍,為加強生態資源監管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健全生態資源考核制度。編制林地、濕地等生態資源資產負債表,實行生態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強化對各級政府資源消耗、生態損害和生態效益的責任考核。對盲目決策、造成生態嚴重破壞的,嚴肅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三是健全生態資源社會監督制度。增強公眾生態意識,暢通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渠道,健全舉報和處置機制,真正把生態資源置于全社會監督之下,提高生態資源監管成效。
(三)建立健全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制度。建設生態文明,關鍵在于按制度嚴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一是建立生態紅線保護制度。制定生態紅線區劃技術規范,把紅線落實到山頭地塊,并出臺嚴格的管制辦法,確保守住生態紅線。二是健全林地保護制度。實行規劃管理、定額管理和用途管制,嚴格管控林地征占用行為,完善公益林管理辦法,嚴格控制公益林、有林地轉為建設用地。三是建立天然林保護制度。逐步把天然林保護工程擴大到全國,嚴格保護天然林,充分發揮天然林的生態功能。四是建立濕地保護制度。將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濕地自然保護區納入禁止開發區域,嚴禁開發,恢復濕地生態系統。五是建立沙區植被封禁保育制度。劃定封禁保護區域,嚴格管控開發建設活動,禁止破壞沙區植被,遏制土地沙化趨勢。六是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加強頂層設計,按照保護優先、科學規劃、依法管理、試點先行的原則,穩步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完善我國自然保護體系。
(四)建立健全生態修復制度。生態修復是改善生態狀況的必由之路,是促進生態系統恢復的重要舉措。一是健全誰破壞、誰付費、誰修復的制度。制定森林、濕地、荒漠自然生態系統損害鑒定評估辦法和損害賠償標準,要求破壞者給予經濟賠償或者恢復生態。大幅度提高征占用林地、濕地的成本,形成不敢破壞、不能破壞、破壞不起的機制。建立采石采礦生態恢復保證金制度,確保生態破壞后得到及時恢復。二是健全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制度。優化工程布局,形成國家和地方互為補充的生態修復工程體系。重點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濕地保護、防沙治沙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重點工程法律化、制度化,確保長期實施。三是建立自然修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制度。對于生態損害嚴重的區域,以人工修復為主,自然修復為輔;對于生態現狀較好的區域,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促進自然修復。四是完善生態修復社會參與制度。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和部門綠化機制,發展生態志愿者隊伍,堅持誰造誰有、給誰補貼,充分調動全社會保護、修復生態的積極性。
(五)建立健全生態監測評價制度。生態監測評價是保護成效評估、目標責任考核和實行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一是健全監測體系。建立定期清查與年度監測相銜接、國家監測與地方調查相協調、抽樣調查與區劃調查相結合,覆蓋森林、濕地、荒漠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全國連續清查調查制度。二是建立核算體系。對森林資源實物量和價值量的存量及變量進行科學核算,推動建立森林資源核算與國民經濟核算相銜接的綜合核算體系。三是建立發布制度。建立生態安全等級評價制度和生態安全預警機制,定期公布監測評價結果。四是建立生態風險評估制度。對影響自然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安全的開發建設項目,進行生態風險評估,獲得生態許可后方可批復立項和開工建設。
(六)建立健全森林經營制度。加強森林經營,提高森林質量,是林業發達國家維護生態安全和木材安全的普遍做法。一是建立森林經營規劃制度。建立國家、省、縣三級森林經營規劃體系,明確森林經營的基本原則、目標任務、戰略布局、經營方向、政策措施等。二是建立森林經營方案制度。各類森林經營主體都要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報林業主管部門審批或備案,并將其作為造林、撫育、采伐、更新的主要依據。林業部門要對森林經營方案實施情況進行監管和評價,并建立相應的獎懲辦法。三是建立林木良種制度。國家支持培育和使用林木良種,重點工程造林和享受國家補貼的造林項目要確保使用林木良種,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林木種苗行為。四是建立森林撫育制度。完善森林撫育技術規程、規范、標準,以及營造林質量監管等技術管理制度。
(七)建立健全生態資源市場配置和調控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推動生態保護與林業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完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開展森林采伐限額管理改革試點,完善木材運輸管理制度,逐步擴大放開木材經營加工許可制度試點。嚴格控制國有林、公益林、天然林采伐,放寬對集體林中商品林特別是毛竹、桉樹等速生豐產林的采伐限制。二是建立國家儲備林制度。劃定國家儲備林,培育大徑級林木,納入中央財政物資儲備支持體系,實行契約管理、代儲代管、輪換動用,加強木材市場調控。三是建立生態資源市場定價制度。推動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化,完善生態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形成反映市場需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修復成本的生態資源價格體系,促進生態資源節約利用。四是建立森林及林產品認證制度。推行森林經營認證和產銷監管鏈認證,推動建立木材生產、經營、加工來源合法性認證機制。完善主要林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和質量監管體系,實行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統一標識制度和認證制度,建立林產品負面清單。積極培育認證產品市場,適時推行森林認證產品政府采購政策,大力倡導綠色消費。五是探索建立森林資源資產證券化制度。健全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和機構,完善信用評級體系,培育發展林業信托機構和林權交易市場,推動森林資源資產轉化為可流通的債券、基金和股票。六是建立森林碳匯交易制度。加強森林碳匯交易技術支撐和政策保障,健全碳匯計量、監測、審核、交易管理體系,完善交易機制,培育交易市場。
(八)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生態補償是對生態保護者創造的生態價值或者喪失的機會成本的補償。一是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研究確定合理的補償標準,并建立與工資物價水平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生態區位、資源狀況實行分級分類補償,逐步將所有森林納入補償范圍。二是建立公益林政府贖買制度。對大江大河源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區位極其重要的集體公益林,由政府出資贖買或者用國有林進行置換,交由國有林業單位經營管理。三是建立濕地生態補償制度。對承擔濕地保護和管理的地方政府和林業部門給予財政補貼,對因保護濕地而造成損失的給予相應經濟補償。四是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財政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明確一定比例的轉移支付資金用于保護和發展森林、濕地資源。
(九)建立健全財稅金融扶持制度。將林業作為公共財政的重點支持對象,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建立穩定的林業政策和資金投入機制,為改善生態和民生提供基本保障。一是完善公共財政投入制度。建立健全財政扶持政策體系,重點加大對生態保護、生態修復、資源監測、綠色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二是完善稅收扶持制度。落實好林業所得稅免除政策,擴大林業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范圍。結合改革育林基金制度,研究建立森林生態稅。三是完善金融支持制度。聯合金融機構制定林業中長期、低息貸款政策。賦予國有林和公益林抵押擔保權能,鼓勵地方政府建立集體林權交易市場、林權收儲中心和擔保中心,減免評估手續和費用,加快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擴大政策性森林保險范圍,提高保費補貼標準,建立再保險機制和森林巨災風險基金,逐步由保物化成本轉為保價值,增強林業抗風險能力。
建立健全林業制度,創新林業治理體系,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和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各級林業部門的共同努力,又需要爭取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各級林業部門都要銳意改革、大膽探索,科學謀劃、穩步推進。對已經建立但不適應的制度,要繼續堅持和及時完善;對存在缺失急需建立的制度,各地要先行先試,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健全。凡是已經成熟定型的制度,都要爭取上升為法律法規,將其固定下來長期發揮作用。要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使我國林業制度體系更加完善管用,為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提供堅實可靠的制度保障。
三、全面提升生態林業民生林業治理能力,確保林業治理體系充分發揮效能
林業治理能力主要表現為制度執行力,與林業治理體系相輔相成。面對日益繁重的林業改革發展任務和復雜多樣的社會主體利益訴求,我們不僅要創新林業治理體系,還要提升林業治理能力,確保把林業治理體系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林業的效能,更好地推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建設。
(一)全面加強組織保障能力建設。穩定完善、保障有力的林業組織管理體系,既是林業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林業治理能力的堅實基礎。一要健全各級林業行政機構。優化內部結構,使之適應創新林業治理體系的要求。要強化林業議事協調機構功能,充分發揮各部門的優勢和作用。明確基層林業站所公益性職能,切實提升政策執行力。二要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管理方式。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建立權力清單,公開權力運行流程。加強取消和下放事項的事后監督,提升管理水平。三要發揮事業單位功能。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健全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強化林業事業單位公益屬性,充分發揮公共服務職能。四要完善林業社會組織。鼓勵發展專業性林業社會組織,加快推進社會組織與行政機關脫鉤,支持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充分激發社會組織活力。五要完善基層林業治理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林業微觀組織,鼓勵林業合作組織進行工商登記,享受小微企業優惠政策。允許財政資金直接投向林業合作組織。
(二)全面加強依法治林能力建設。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集中體現。一要完善法律體系。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改革發展需要,加強林業立法修法工作,完善以森林法為主體的法律法規體系,確保各項工作有法可依。二要建設法治機關。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提高各級林業部門和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林業改革發展的能力。三要提升執法水平。加快建立林業綜合執法平臺,加強執法監督,解決多頭執法和亂執法、不執法的問題。完善執法程序,做到步驟清楚、要求具體、期限明確、程序公開。四要加強普法教育。增強法治觀念,形成全社會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圍。
(三)全面加強科技支撐能力建設。科技是林業強盛之基,是林業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撐。一要廣泛建立林業科技聯盟。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集中生產企業和科研單位的優勢,組建林業科技聯盟,開展科研攻關,解決生產難題,全面提升林業發展水平。二要大力培育林業科技創新主體。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增強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創新活力和動力。健全科技成果市場化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三要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選擇一批科研成果和成熟管用的實用技術,集中財力擴大推廣覆蓋面,使科技成果在大范圍形成生產力。
(四)全面加強災害防控能力建設。森林火災、林業有害生物等自然災害嚴重威脅林業資源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必須努力提高災害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一要加強源頭防控。堅持預防為主,完善預警響應和監測報告機制,做到早防范、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健全火源管控、隱患排查和重點時段、重點部位嚴防嚴控機制。規范林業植物檢疫,強化重大有害生物疫區和疫源管理,防止疫情擴散。引導建立林業災害社會化防治組織,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林業災害防控。二要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加強組織領導,落實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領導責任,健全責任追究制度。三要加快監測防控裝備現代化。著力推廣以水滅火、森林航空消防和無公害防治技術,全面提高災害監測防控裝備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
(五)全面加強林業信息化能力建設。沒有林業信息化,就沒有林業治理能力現代化。一要推進林區無線網絡建設。建設衛星數據采集系統、無人遙感飛機監測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及應急地理信息平臺,提供可視化、精準化的應急指揮服務。二要加快中國林業云建設。建設全國林業辦公自動化集群、林業網站群,實現數據集中存儲、調用和共享,實行集約化管理和運行。三要實行林業一張圖管理。加快金林工程建設,對海量數據進行處理,盡快建成全國林業一張圖,并與各地林業一張圖相銜接。四要全面推進網上行政審批。建成網上行政審批大廳,推行全國林權一卡通,為政府、企業、林農等提供在線辦理、遠程診斷等服務。
(六)全面加強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建設。基礎設施薄弱是制約林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一要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將林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根據加強資源保護管理的需要,加大對林區道路、森林防火、供水供電以及林業科研、裝備設施的投資力度。二要調整優化林區布局。適應天然林停伐、棚戶區改造、城鎮化建設要求,科學規劃林業局(場)址,加大山上林場(所)撤并力度。三要創新基礎設施投資方式。發揮好林業資源優勢,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林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
(七)全面加強生態文化傳播能力建設。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新時代的主流文化,對于弘揚生態文明、樹立生態道德、推動生態建設意義重大。一要創新生態文化傳播形式。充分運用報刊、圖書、網絡、手機等各種媒體加強林業宣傳,普及生態文化知識,提升生態文化素養,引領生態文化時尚。二要豐富生態文化傳播平臺。深入開展森林城市、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生態文化村、美麗鄉村等創建活動,加強生態文化園區、博物館、展覽館等基礎建設。三要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完善生態文化扶持政策,支持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健全生態文化投融資機制,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參與開發生態文化資源,打造生態文化精品,增強生態文化軟實力。
(八)全面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能力建設。加快構建全方位的林業對外開放新格局,提升林業對外交往水平,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外交戰略大局。一要加強國際林業發展趨勢研究。科學制定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對策措施,努力占領國際林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二要全面參與國際林業規則制定。積極履行國際公約和雙邊協定,主動提出新議題新機制新方案,全面反映我國林業利益訴求,推動形成新的國際林業規則體系。牢牢掌握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販運、木材非法采伐與相關貿易等國際熱點問題的主動權。三要提升全球林業資源配置能力。鼓勵企業走出去,開展林業資源合作利用,指導海外企業規范經營行為。
(九)全面加強人才隊伍能力建設。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必須大力培養具備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適應市場經濟和林業全球化的高素質干部隊伍。一要提升推動林業改革的能力。加強干部培養,提升科學素養,增強科學決策的能力、依法辦事的能力和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切實承擔起全面深化林業改革的歷史重任。二要健全人才流動機制。多渠道引進高水平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完善各類人才聘用和管理機制,激勵人才向基層流動、到一線創業,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三要